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把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列为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首位任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纵深推进,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绝对主体,预计今后10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还会持续增长。优化培养供给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破解社会需求真实性、教育供给有效性、供需适配精准性问题,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强人才需求侧分析研判。当前,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趋势。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面临求职压力;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机构又难以招聘到急缺适配的专业人才。优化培养供给,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必须以对人才需求侧的科学分析研判为前提。通过科学分析研判,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数量和素质要求,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调整专业设置提供前瞻性指导。《意见》聚焦人才需求侧,提出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及供需状况。关于供需状况,提出推进人才需求数据共享归集,建设人才需求数据库。关于人才发展趋势,提出开展人才供需关系前瞻性分析,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
持续推进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攻坚战役,也是长期战略。当下,中国经济已经从传统经济转型为数字经济、企业已经从传统企业转型为数字企业,将会需要更多的数智化人才、创新型人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反映出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迟滞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以人才需求侧为牵引推进教育供给侧,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的关键举措。《意见》聚焦教育供给侧,提出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围绕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更加契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优化高校层次类型和区域布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高校资源配置。
建立就业端评价反馈机制。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好不好,企业和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就业端评价反馈机制,打通教育供给侧和人才需求侧之间的堵点,搭建交流沟通的桥梁,推动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建立健全就业端评价反馈机制,通过收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岗位匹配度、薪资水平等数据,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推动高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改善供需错位,避免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意见》强化就业端反馈,提出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对于招生计划调整,提出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鼓励高校建立更灵活的学习制度,根据职业标准对接转换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本在于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不应止步于岗位汇聚与简历流转,而应优化培养供给,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适配度,使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地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向秋)